第一〇一章:“笨笨531”的实验
北京时间2049年11月19日2时24分时,“笨笨531”第一次启用“特种侦察监测程序”,当她扫描时区编号为301的莫斯科(属于东3区,,即与格林尼治相差3小时;而北京则按时区编号为801,属于东8区,即比格林尼治时间要早8小。)时,忽然发现,在克里姆林宫院子侧方,有一个巨大物体。那物体轮廓模糊但却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能量波。随即她报告了“金波巴特小组”的“金波巴特001”,同时也报告了北京西山飞控中心。等了一会儿,“金波巴特001”一直没有回电。于是,她开始研究这个程序。
这个“特种侦察监测程序”是应“金波巴特001”的要求,由“楚渔尖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深邃眼睛项目小组”研制的。有鉴于近期接二连三所发生的一系列神秘军团袭击各主要大国首脑的暗黑事件,“金波巴特小组”分析认为,其中突袭得手的主要节点为“侦察监测不了”。其中,“金波巴特007”认为,对方的反侦察和监测的技术一定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判断,至少领先于同时代科技的20-30年。参加会议的有第二代“金波巴特小组”成员,现为“深邃眼睛项目小组”的周大校、耿大校和安大校。
其中,周大校认为,当今的侦测技术之所以难以发现袭击者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技术原理上没有质的突破。当一种侦察和监测技术发明后,无非是基于这种技术的原理,在研制出来的原型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修修补补而已,并未有什么质的突破。譬如,过去使用的光学照相技术,介质最早用的是黑白胶卷,后来是彩色胶卷。当介质技术发生革命后,用的则是SD卡存贮器。在本世纪初,甚至干脆不用大容量的“闪存”,而是利用“图像——数据——传输——数据——图像”的模式,直接将侦察和监测来的信息,同步实时的在地面上相关设备上生成,以供侦察监测人员使用。即便由光学照相发展到实时拍摄,即静止的图片变成动态的影像,但其技术原理并未突破光、声、电这些“基础技术重现”原理,无非就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改进,如介质,进一步高清化和实时化而已。
他继续讲到一个事例,即苏联时代苏联“克格勃”为了打破这种技术原理的限制,甚至找到一批有特异功能的人,练就所谓的“千里眼”和“隔墙耳”,据说,实验者可以在苏联本土,直接遥感远在数千公里的美国关岛基地的动向。而“心灵感应者”就更神了,据说,能够远在千里之外,可以感知侦测对象的心理活动。由于这些探索和创新是高度保密的,所以,当时的真实效果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必须要肯定的是,这是对现有的侦察和监测技术进行“原理性突破”的有益尝试……
他的发言,得到“金波巴特小组”全体成员的热烈掌声,尤其是那些新加入的年轻组员们,更是像听天书一样,流露出热切的期盼,“金波巴特019”甚至几次举手要发言,但并未得到允许。
实际上,“金波巴特小组”成员本身就具备新型的思维模式。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基于2010年版的一代奇书——《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所倡导的“科学思维模式”。说到底,他们就是一群被一代又一代的“金波巴特小组”的老组员,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所寻找和发现到的各方面“全才”。要说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简单的说,就是现实世界里,集成“全略”素养的“超人”。当年,有人问一名第一代“金波巴特小组”成员,说,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人?他轻轻的一笑,说,有!你看,街对面的那个女的,一会儿就要跌倒。果然,几秒钟后,她就跌倒了。这令身旁发问的人,吓得再也不敢吭气了,惟恐他会说到自己一会儿要自杀的预言。
安大校在周大校讲完后,接着继续讲着“思维模式突破”问题。这个问题起始大家听得甚为奇怪,但听着听着就觉得很有名堂。
安大校说,继一代思想家楚渔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发表后,他的弟子“老参谋”接着发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改造》。书中扉页上写着:
如果你
把了解的所有知识和周围人的话语都撇在一边,
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与你原先认识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也许,前一个世界更真实。
……但,
你看到的未必就是存在的
你没看到的未必就不存在
请记住
30年前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列举了《中国人的思维改造》中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一次“老参谋”在家里看电视,天气很热,他就扇扇子,扇着扇着,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扇”的速度慢时,横挡在眼睛与电视屏幕之间的扇子的影子很明显存在着,于是,他就加快上下“扇”的速度,结果,明显感到在他的眼睛与电视之间的扇子的影子看起来并不那么“明显”了。这个“发现”令他大吃一惊。他继续奋力加快“扇”的速度,直到自己越“扇”的起劲,而汗流浃背时,一直保持这个“扇”的速度一分钟。他突然感到那个扇子的“影子”并不存在了。这时,他停止了“扇”扇子,关上电视,沉思起来。
人眼睛看到画面的速度,其实就是眼睛看到电视屏幕的速度,当然是光速。那么,当一个物体在眼睛与电视屏幕上运动时,速度慢的,就能够发现;速度快的,不易发现。可是,如果“扇”扇子的速度同样为光速呢?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安大校讲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注视着戴着面罩的“金波巴特小组”成员。
就在他注视时,“金波巴特小组”的“金波巴特017”和“金波巴特019”,以及“金波巴特021”几乎异口同声的喊出: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横在眼睛与电视屏幕间扇子。
“对——!”安大校这样赞叹道。然后他继续讲:
我的师傅“老参谋”同样得出了这个结论,进而他在他的《中国人的思维改造》一书的扉页中说,“你看到的未必就是存在的,你没看到的未必就不存在。”同志们,这就是你用心想才能领悟到的深刻原理啊。现在,我们反过来看“侦察监测不了”这个问题。再结合我上面讲的我师傅“老参谋”的观察和思考就会明白许多了。
之所以“侦察监测不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我们侦察和监测时,一旦侦察和监测器材与参照物间有目标在高速移动时,我们是无法用传统的光、声、电来探测到对方的。况且我们已知,对手是拥有超越我们这个时代30年的技术能力。可以想象的是,对方早就改进了隐身和隐身的技术原理,而由这样的原理建造的武器装备,是我们今天的侦察和监测器材无法探明的。
他尚未讲完,底下听讲的“金波巴特小组”成员顿时爆发出从未如此响亮和持久的掌声。
这段录像很快传输给“天宫丙”舰队的“笨笨531”。她看了后,立即给“金波巴特001”回电,可以考虑在她的“嫦娥531”上进行新侦察和监测原理暨器材的实验。她给空间站的实验长发了情况通报,并将这段讲话录像同时发给了她。代号为“笨笨503”的实验长经过几天的实验,终于将实验数据传输给地面。这不,现在的“特种侦察监测程序”里面就有她们的功劳。
现在,“笨笨531”马上要做的实验就是“中微子侦察监测原理测试——目标CT诊断”课题。这一回,她要亲自实验。为了防止意外,她把指挥任务交给了副站长“笨笨501”,同时,请实验长“笨笨503”协助她实验。
“天宫丙”舰队的“超级实验室”位于“嫦娥531”空间站飞行方向与静空轨道平面外侧的一个独立旋臂上,从“笨笨531”所处的**控制室望去,“超级实验室”此时就在控制室窗外的远方。它似乎是独立的飘浮在太空中。但大家知道,这不是独立飘浮,而是由“笨笨531”以固定的转速逆时针旋转而产生一个模拟引力“固定住”了它。这个引力对于身处控制室的“笨笨531”她们来说,是重力,而让她们能够在控制室内部行动时,不用“飘浮”,像在地球上那样的直立行走;但对于“超级实验室”来,这个引力确实是引力,按照质量大的“拴住”质量小的宇宙“恒星——行星”原理,“超级实验室”就像月球围绕地球旋转那样,被“嫦娥531”紧紧的“拴住”了。
当然,为了确保“超级实验室”不会平白无故的被其它物体“吸引走”,有三根粗大的钢丝绳紧紧的“固定住”它。这三根钢丝绳既是“固定绳子”,也是连接“嫦娥531”空间站与“超级实验室”的“太空电梯”的缆绳。从指挥室要到“超级实验室”必须要经过这个“太空电梯”。如果空间站处于战斗状态时,这三根缆绳就自动收回,让“超级实验室”纯粹按引力法则围绕着“嫦娥531”进行“同步静止运动”。其实,此时“超级实验室”的运行轨道就相当于整个“天宫丙”舰队对于地球的“相对值”位置,即“静空轨道”位置。自然,“超级实验室”也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站,有自己的矢量推力系统,当然也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保障等系统。如果有必要,5分钟内,“超级实验室”可以变成一个相当于美国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一万倍威力的“超级炸弹”。它,也是中国的一个终极武器。
从“太空电梯”中欣赏宇宙美景,与在空间站控制室欣赏美景感觉截然不同。“笨笨531”和“笨笨503”都穿着笨重但又十分结实的太空服,俩人一路上说说笑笑的。
很快,到达了“超级实验室”的“天梯门”。当“锁定”的绿色信号灯亮起时,先行开启的是电梯本身的“电梯门”,开开后,大约有2米长的空间,俩人进去后,那边的“天梯门”并未开启,一个女声轻柔的说,“正在消毒中”,某种像水一样的液体喷洒她俩一身,而且有电磁的滋滋声响;一分钟后,“天梯门”开了,进去后,身后的“天梯门”立即关闭,还有一道舷舱门。然后有鼓风机声音响起;再过一分钟,只听见咔嚓一个轻微的声响,她俩从失重状态变为承重状态,这是“嫦娥531”旋转时的引力作用。这时,有机械手帮助她俩卸下笨重的太空服。当做完这一切后,舷舱门才正式开启。她们就直接走了进去。
“超级实验室”的主体是实验室机器人。她俩进去后,向右方一闪,就进到了实验室机器人的中枢——实验控制室。这里的空间并不大,只能容下三个人,但按钮和仪器繁多。
一块屏幕上正在滚动显示着“中微子侦察监测原理测试——目标CT诊断课题项目简介”。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笨笨531”再次仔细地看着这个并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简介来:
基本概念:“中微子”又称“微中子”,用符号ν表示。自然界三种带电轻子的一种,是组成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
历史追溯:1930年,当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时,首次提出的科学术语。1933年正式被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终于被人类观测到。当时,中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1941年,王淦昌根据他追踪和观察β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专门撰写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并于1942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王淦昌的实验方案发表的第二年,即被美国物理学家艾伦的实验所证实,证明了确实有中微子的存在。这项实验结果于1942年6月再度被美国《物理评论》所刊发。虽然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却引发了当时世界物理界的震动。1952年,经过进一步改进,艾伦与罗德巴克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人类检测到中微子存在的第一个实验。
物理特性:作为轻子,中微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它不带电,质量又极小,并且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故又称“鬼微子”。不过,这个“鬼微子”却参与“弱相互作用”。更主要的是,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包括最致密的物质,在它面前,犹如一个巨大的空洞,令它畅通无阻。就像好比光线穿透我们房间的玻璃那样,穿透金属铅这样最能遮挡粒子的致密厚重类物质。最重要的是,它在“穿行”物质(其实也是物体)时,会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中微子形态变种”的振荡现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对中微子的这个特性,都会发生理论上的部分失效。
CT断层勘探:中微子一经发现和探明后,除了广泛应用于中微子通信外,还广泛应用于地球断层扫描即地层CT课题中。其原理是:利用“中微子形态变种”原理,使用传统的地震法勘探,当在一万亿电子伏以上的中微子束定向照射下,中微子与“洋葱”般的地层一层一层的相互作用时,作用的截面会随着中微子能量的提高而增加,就会产生每一个地层上局部的小“地震”,从而将扫描结果反馈给探测器材。
目标CT诊断:首先,中微子探测器既是观测中微子的实验设备,又是观测其它物体的探测设备。其次,目标诊断是利用中微子的“CT断层勘探”原理来实施的。第三,为了达到目标CT诊断效果,可在防御目标四周设置大量的水墙。第四,利用水墙里的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的特性,使中微子射出后产生电子和μ子与氢原子核发生撞击。第五,如果中微子发射器与防御目标间有新的物体出现,目标的信号由于磁力和能量等要素,通常相对于中微子来说,会大大改变中微子的震荡特性。第六,当中微子的发射通道被目标信号阻拦时,会立即被水墙周围的探测器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侦察和监测的电脑系统,以供侦察和监测人员分析。
看完这些理论后,“笨笨531”按动一个按钮。只见,原来敞开的“超级实验室”四周“墙壁”上,立即蒙上一层层厚厚的铅防护板。随之,铅防护板上面迅速鼓了起来。这是早就预置好的,根据铅板形状设置的塑料水墙。她迅速查看其中“重水”的比例,数据显示为5%,即100克水中含有5克的重水。这时,实验长“笨笨503”则打开了**的核高能发射器按钮。此时,实验室机器人的声音则由原来她俩听到的女声变成一个嗡声嗡气的男声。
“核高能发射器正在启动,扇射面为270度,一分钟准备,倒计时开始。”然后,倒计时器开始计数了。59,58,57……听到这个倒计时声,“笨笨531”和“笨笨503”立即戴上核辐射墨镜。
当数字跳到0时,男声再度响起,“第一次扇形最高能量照射测试开始”。
顿时,实验室**的核高能发射器滋滋拉拉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并伴随着向四周散发的无数道能量束。一秒钟后,男声报告,“在最高能量照射下,水墙有部分损毁,正在修复中。人员被照射剂量为0。下边,进行最高能量照射360度实验。请关闭监测台铅防护墙。”
从核高能发射器方向看过去,正对着监测台——实验控制室的墙壁正在升起厚厚的铅防护板。然后,上面布满了塑料水袋构成的“水墙”。
这时,“笨笨531”与实验长同时按动一个钥匙,只见实验控制室立即向下降落。在“嫦娥531”的控制室里,正在担任值班站长的“笨笨501”看到,一个矩形房间自上而下整体“钻出了”“超级实验室”,她知道,最关键的实验就要开始了,其实,她也在同步看着整个实验进展情况。
当一分钟的倒计时结束后,又是一阵滋滋拉拉的光芒。然后,男声再度报告结果:“在最高能量照射条件下,水墙仍然有部分损毁,正在修复中。系统可以继续测试……”
现在,最高能量条件下的测试是安全的,那么,最重要的测试就是带上目标体。“笨笨531”这样想着,然后,向实验长“笨笨503”示意了一下。她马上按动一个按钮,进行第一实验结束条件下的所有检查。几秒钟后,她报告,“损毁部分已经修复,可以继续实验。”听到这个报告后,“笨笨531”按动一个标注有“目标”的按钮。
只见,在墙体和水墙中间,立即出现一个人形物体。它全身披挂着隐身材料和能量防护盾。开始围绕着实验室**,飞速的旋转起来。
“最高能量照射,开始!”她下令。顿时,绚丽的光芒再度飞舞,但一瞬间,物体立即起火燃烧起来,只见一团冒火的物体在**的核高能发射器和四周的水墙间飞速运动。此时,男声立即响起,它的声音是急促和紧张的,“警报,警报,有火灾发生,正在紧急处置中。”
灭火机器人立即启动灭火装置,只见“火人”的速度在逐渐放慢,然后一枚灭火弹粘到它的身上,一团泡沫顿时黏住了它。它身上的火苗,由大到小,直到完全熄灭。在监视器看到这一幕的“笨笨531”正在开心之际,却听到实验长报告说,“核高能发射器的温度正在升高,还有1分钟就达到最高临界点。”天!如果达到了最高临界点,它就是一颗超级原子弹中的超级原子弹,就会在静空轨道上方发出一道人类从未见过的近地核光芒。
怎么办?怎么办?“笨笨531”额头上开始冒汗。她看到,实验长在紧急的操作着,而倒计时数字不断跳动着,59,58,57……
正在北京西山飞控中心一间小监控室中的,正在同步监测的中国天文学家贾松禅也是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所在的监控室里的大屏幕上显示的故障是“一块目标碎片击碎了核高能发射器的外罩,导致刚刚作业完的发射器温度升高。”哎,这要是在地面上,我就亲自冲进去,把它堵上。可是这在太空上啊。坐在他旁边的,就是飞控中心的首席总工程师钱伟林教授。这两个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一时不知道空间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大屏幕上显示,“超级实验室”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太空迅速“飘浮”而去。他俩惊讶的张大了嘴。
终于,倒计时数字跳到0时,他俩吓得都闭上眼,在等待那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隆声响。一分钟过后,当他俩睁开眼睛时,屏幕上并未出现核爆炸后的画面,而是两名女宇航员露出笑脸的画面。
这是怎么回事?他俩互相疑惑的对视着。这让旁边的中国飞控指挥中心主任聂**看到他平生中最为奇特的一幕。两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竟然热泪盈眶的拥抱起来。
而“金波巴特001”同样也止住了眼眶中的热泪,只不过,她看到的情景与他们看到的情景不一样。
